2020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学术年会成功召开

2020-12-01 18:06


2020年是上海市科学学研究会成立40周年,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百年不遇之大疫情的叠加冲击之际。为积极适应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科技创新大势,把握全球创新生态前沿热点,促进交流与合作,11月20日,我会2020年学术年会在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徐汇校区召开。会议第一项议程由史占中副理事长主持,市科协党组成员、二级巡视员黄兴华与我会王建平理事长分别致辞,市科协学术部潘祺部长参加了会议。

主题报告环节由我会荣誉理事长李健民主持,重点围绕世界变局与中美科技竞合、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的趋势应对和需求把握、亚太知识竞争力,以及创新变革的社会影响与治理等主题展开。

在中美关系日益复杂的当下,中国科技如何自立自强?我会副理事长、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、上海市美国创新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杜德斌教授认为:中国只有依靠自身能力,在全球技术-生产体系的几个关键节点上掌握一批独有技术,获得与美国(西方)进行讨价还价并维持合作的战略筹码。但获取这种“0-1”的能力并非一蹴而就,因此短期内中国应尽量防止与美国的全面“脱钩”;长期内则应通过强化技术攻关,尽快建立独立自主的技术体系。而上海要改变招商引资的发展模式,强化内生,培育自己的创新“引擎”企业。


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、上海市产业创新生态系统研究中心主任陈强教授提出,新形势下科技创新治理呈现六大趋势:一是科学、技术、创新突破的难度和复杂性空前提升,科技创新领域的竞争逐步演化为系统之间的竞争;二是社会创新力量逐步崛起,与建制性科技力量一起成为科技创新的“双雄”; 三是科技创新研究范式加速迭代发展,网络化、数字化、平台化及社会化趋势明显,策略化、有组织的颠覆式创新初见端倪;四是科技创新资源的内涵更加丰富,配置趋向社会化和开放化,开发利用呈现网络化和平台化趋势;五是科技创新的不确定性、不稳定性持续增加,制度供给的质量和效率面临严峻挑战;六是国际科技合作格局趋于复杂,孤立主义和单边主义倾向抬头。应对六大趋势,我们应通过体制机制改革和条件能力建设去推动和培育开放、包容、进取的创新生态,从而增强科技创新治理的整体效能,形成具有韧性、张力、活力、弹性和黏度的科技创新的体系化能力。

我会理事、国际竞争力中心亚太分中心主任、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罗守贵教授在《亚太知识竞争力指数研究》主题报告中提到:在亚太知识竞力排行榜上,上海已连续8年位居前十、连续6年位居前五,主要进步表现在:创新投入和产出持续增强;经济活跃度上升,经济产出效率提升;知识持续性投入增加。同时,作为上海市知识竞争力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的主任,罗教授介绍说,该中心正在研究《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》,并将于不久的将来公开发布世界知识竞争力指数,为上海建设全球有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一个新的参照系。

我会理事、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王迎春副研究员在主题报告《创新变革的社会影响与治理》中谈到:全球人工智能竞争已从技术高点和智力规则两个方面展开竞争,“技术+规则”将成为国家的核心竞争力。目前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呈现六大显著特征:一是参与主体更加全面;二是治理议题向安全问题转移;三是治理规则的法律效力加强;四是治理手段市场化;五是治理机构建制化;六是人工智能治理就“以人为本”等基本原则达成共识,但意识形态更加敏感。如何在动态平衡中构建全面系统的人工智能治理体系,还需要我们进一步推进形成典型领域治理解决方案、开展政策实验和社会实验,特别是推进上海AI治理协同行动,落实人工智能治理原则等。

本次学术年会共有10篇会议论文分获一、二、三等优秀论文奖。其中我会理事牛盼强、闻云斌和三位年轻会员分别进行了论文交流,朱春奎副理事长主持论文交流环节并进行点评。蒋慧工副理事长主持了颁奖仪式,李健民荣誉理事长和王建平理事长为获奖者颁奖。最后,杨耀武秘书长对本次学术年会进行了总结。本次学术年会的成功召开,凸显了本学科特色和本年度特点,为我会会员启迪思维、交流智慧、共促学会发展、共建科技智库提供了平台。